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刘阳:理论中的文学——文学不在理论外,就在理论中

刘阳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内容摘要


在被不少理论家宣判“理论已死”的今天,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在《理论中的文学》这本书中以理论与文学类写作的关系为聚焦核心,分理论、各种概念与各种批评实践三部分,指出理论可以从文学何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兴味这点上获得根本启示,寻求让自己以新形态继续稳健存在下去的发展前景,探讨了理论寻求新形态在未来稳健发展的可能。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种国际范围内正展开着的学术前沿发展趋势,即理论的文学走向,对似乎已遭遇“之后”瓶颈的理论来说,它不失为新生的机遇。虽然卡勒的这部书也只代表了理论之后的一种取径,但仍拥有了足够的敬意与理由。


本文转载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公众号,特此感谢!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 ◆ ◆ ◆

文学不在理论外,

就在理论中

写在乔纳森·卡勒《理论中的文学》中译本出版之际

◆ ◆ ◆ ◆

刘阳


这应该说是一部中国文论界期盼已久的名家之作——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问世于2007年的《理论中的文学》(The Literary in Theory),时隔十二年后终于有了完整的中译本。


《理论中的文学》

乔纳森·卡勒 著


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汉语学界而言显得姗姗来迟的这部著作,或许恰恰以其时间差而能微妙地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阅读效应:因为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围绕理论与文学的各种论争更加激化了,我们经常听到和发出着各种在诉求上并不一致的声音。相信如今这本书将能为这场讨论及时注入有益的参照元素。


的确,在今天由理论引发的各种反应里,有一种反应是我们不陌生的:认为它疏离着文学,满足于对文学进行祛魅式解读,所过之处无不是文化政治的话题,就是没有了审美话题,这在一路高歌猛进、长驱直入的同时,也总留给人会不会终究行而不远的疑惑。


但另一方面,因上述厌倦性反应而试图直接钟摆式地回到以文本细读等为名义的、自明意义上的文学中去,看起来同样不是事情的合法性出路,因为,这岂非等于放弃了理论这种人类理解世界的应有权利?透过重重反理论或者说抵制理论的迷雾,似乎可以在两种方案的间隙里,探求更加新而有力的突破之径。卡勒引人瞩目地承担了这项思想任务。


在这本书里,卡勒以理论与文学类写作的关系为聚焦核心,分理论、各种概念与各种批评实践三部分,指出在已被不少理论家宣判为“理论死了”的今天,理论可以从文学何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兴味这点上获得根本启示,寻求让自己以新形态继续稳健存在下去的发展前景。


乔纳森·卡勒 


按卡勒的分析,文学是靠自身特有的、让指涉对象与表述语言结构本身合而为一的特殊结构,激发人们解释冲动的,文学通过语言表述来指涉某个对象,形象就是这种指涉的成果,文学又促使人对展开该指涉过程的语言表述本身发生兴趣。


正是这种两重性逗引着一代代人对它产生持久而始终新鲜的解释兴趣。理论的持续之道正在于激发其自身在源头上与文学的关联,进而赋予人们进入它的兴趣。文学遂由理论的对象逐渐演进为理论自身的性质与特征。


卡勒为此举证道,当下热门的身份认同理论,或将身份归之于先天,或将身份归之于后天建构,在对立化的论争中始终难免有各执一隅的简化之弊,不过,一出悲剧名作《安提戈涅》却足以让人们在相当具体的叙事情境——安提戈涅的痛苦选择以及克瑞翁孤独彷徨于天地间的心灵拷问——中充分领略身份在先天与后天选择之间相互生成的微妙情形,这是身份理论想要做、却仅靠自身达不到的。


《安提戈涅》

(英国十九世纪弗雷德里克·莱顿创作油画作品)


我们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种国际范围内正展开着的学术前沿发展趋势,即理论的文学走向。对似乎已遭遇“之后”瓶颈的理论来说,它不失为新生的机遇。


如卡勒所分析,这种局面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二十世纪语言论思想的学理进展,是合乎学理逻辑的自然后果。伴随着自然语言观的逐步瓦解与语言论背景的渐次展开,事物被语言说出,在语言中存在并拥有了基于符号权力的建构实质。文学作为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不再是一种界限明晰的封闭话语,却积极向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与新闻等专业领域提供养分。


以往的观念中,语言是作为文学叙事作品的形式要素而存在的,分析作为对象的小说与戏剧等叙事作品,离不开谈论其语言风格等一系列内部问题,并最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实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这是我们熟悉的研究路数,在深层次上,这与语言论哲学出现前的认识论传统划分知识领域界限的现代性特征有关。与之不同,以语言的视点看,人类知识领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界限,只存在语言的领域,换言之,不独文学为然,任何一种知识都建立在了“它是怎么被语言说出的”这个新问题上。


在文学思想方式的介入下,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教育话语、法律话语与新闻话语等不同话语的区别,实际上主要已不在于话语的对象,而在于话语的规则,即考虑如何让自身的话语效果被人关注与理解,认为这种关注与理解才是对自身的确认。话语是一种表达,用语言将自己表达好、把自己讲好,才是一种知识存在的根据。这是我们把握卡勒这部书的一个关键。


当然,即使有着这些佳妙之处,仍值得我们清醒认识到的是,卡勒的这部书也只代表了理论之后的一种取径。因为英美传统与德法传统是既不同又各擅胜场而不可偏废的。除了后现代背景本身呼唤着反思社会学意义上的检审之外,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文学进入理论领域后,道德伦理维度是否可能趋于式微的问题。


本书中译者对此的回应是,一来道德不是文学所必然需要去承载者,二来道德的含义也在随时代而变化。但无论如何,这总是卡勒留给我们的意犹未尽的问题。这本身已使我们阅读这部新意迭出、中译准确流畅(仅个别译法尚可探讨。如《撇开理论》既然主张关心理论“还有什么”,以“撇开理论”直译便隐藏着表意正好相反的风险。Theory Aside的两位编者在末章特意用thinking outside theory重申主旨,这个书名便相当于Outside Theory,与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代表理论家托尼·本尼特的著作书名Outside Literature近期被中译作《文学之外》相一致。事实上,aside同样有outside的“在…之外”之意。所以觉得还是译为《理论之外》为宜)的当代名家前沿之作,拥有了足够的敬意与理由。



基本信息

作者:乔纳森·卡勒

译者:徐亮、王冠雷、于嘉龙、郑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2月

《理论中的文学》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图书介绍


卡勒以理论与文学类写作的关系为聚焦核心,分理论、各种概念与各种批评实践三部分,指出在已被不少理论家宣判为“理论死了”的今天,理论可以从文学何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兴味这点上获得根本启示,寻求让自己以新形态继续稳健存在下去的发展前景。

本书中,作者乔纳森·卡勒教授专门为《理论中的文学》中文版撰写的序言——“当下的理论” (Theory Today)首次与读者见面!


作者介绍


乔纳森·卡勒,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先后荣任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符号学会会长等学术要职。卡勒教授在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著有《结构主义诗学》(1975)、《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和批评》(1982)、《文学理论入门》(1997)等。他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借助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探索文学研究的模式与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发展。


译者介绍


徐亮,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美学和文艺学,专攻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与美学,代表作有《现代美学导论》、《显现与对话》、《文论的现代性和文学理论》、《泛文学时代的文艺学》、《理论之后与中国诗学的前景》等。

“《理论中的文学》初版于2007年,‘理论中的文学’也是书中的第一个篇目,是统领性的。不过我开始关注这篇文章的时间更早。早在2000年,朱迪斯·巴特勒等编著的《理论还剩下什么》一书中就收录了该文(2007年在收入本书时做了一些修改)。已故的余虹兄在2003年翻译了这篇文章,题为‘理论的文学性成分’。当时中国学界关心它是因为它宣布了文学性的扩散,文学支配了各种写作,包括新闻、广告甚至学术论文,因此文化研究有权在文学研究中获得一席地位。而朱迪斯·巴特勒关心的显然是理论之后的问题:随着巴尔特、福柯、德勒兹等理论大家的逝去,理论的事业该何去何从。这当然要从总结得失开始:理论的遗产是什么,理论之后该做什么。我对这个话题的原语境及其在中国文论界的接受都很感兴趣,所以在多年后看到以此为名的乔纳森·卡勒的新著时,决定把它译出来以飨我国同行和有兴趣的读者。”






明日推送 


转型,或正名正义:

“8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局限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艾蒂安•巴利巴尔: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序言

文艺批评 | 李欧梵:夜短梦长读毛尖

文艺评论 | 刘复生:思想的左右互搏——《材料与注释》的“书法”

文艺批评 | 葛亮:物外之境──《青鸟故事集》与东西文化之辩

文艺批评 | 黄平:《应物兄》的文学史时刻

文艺批评 | 孙甘露: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


本期编辑|玉宇灵空

图源|网络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